0%

A Disappointing World

实习还是考研呢?

考研 就业
学历提升 难度大,考试卷
竞争力提高 择校权衡
薪资期望提高(第一年差3w起) 对科研了解不多,似乎没啥兴趣
眼界增广?
避开当前就业困境

关于实习和就业的思考

牛客上看了一些帖子,关于实习、就业都有不少说法,但共同点就是“行业寒冬、企业缩招‘。无论是双非、211、普通985还是更好档次的学校的本科或者硕士生,都有分享自身从投简历笔试到经过几轮面试,最后挂了/泡池子/等通知/拿offer的经历的帖子,其中也有不少埋怨或者单纯分析关于各个中大厂泡简历,面试多或难等现状的帖子。当然实际情况没有亲身体验也不太好说清除其中是非。

但对24届实习生来说,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现状,就是好工作不好找。offer最好拿、工资最好的年份,是18-21年,也正是各大社交媒体或者平台上吹计算机最狠的几个年份。而经历过疫情和世界政治环境变动,世界经济行景都处于下滑的态势,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了几年到了现在,也未能逃避下滑的颓态,尽管如今国内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和工作环境仍能称得上”矮子里的将军“,不得不承认的是,工作和高薪资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点击就送,哪怕是92科班生也不是炙手可热、任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按照知乎上答主的说法,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很多已经从拉人头抢市场的进攻形态,转变到了守住基本盘,维护系统,促进销售的防守形态。

而最近几个月火遍全球全网的chatgpt——一种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来理解和回答用户的问题和对话,对互联网行业、计算机行业甚至其他行业,如绘画、教育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不同于近似噱头的”元宇宙“,chatgpt是实实在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的热度之高,让中国国内的不少牛人(如美团创始人王慧文)和大厂(如百度、华为)都纷纷下场,争相想打造中国版本的chatgpt。而chatgpt的开发团队openai,投资者微软,竞争对手谷歌更是早早地布局,并推出产品,在全世界收割。

了解到以上情况,很多人也对chatgpt是否会取代程序员这一问题感到疑惑甚至恐慌。但是了解和直接使用了chatgpt以及其相关产品,再参考部分知乎答主的意见后,我给出的回答是,这类模型不会直接取代程序员的工作,但是能降低程序员的门槛,熟练使用后,能提高程序员的效率,这可能又间接导致了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hc(head count)。简单来说,对开发是有利的,受益人群是上岸者。对求职者和部分弱技能员工是不利的,因为这变相降低了他们学历、能力的含金量,可谓是人工智能对求职环境的“降维打击”了。

说回互联网求职。前面说24届拿实习不容易,具体是不容易在哪呢?从结果上来看是卡简历、泡池子、谈的条件不符合期望。从过程上来讲,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求职者自身。比如像我一样的、或者条件略好的一些同学,在校期间无成绩、无科研、无竞赛(无实习?什么悖论),俗称”三无产品“,谈起项目也只有课程的课设,含金量很小,没有准备直接投简历面试的话,怕是只能和面试官大眼瞪小眼。做的好的同学,可能在校期间就早早地打定了就业的想法(或者被考研、科研劝退,家庭原因影响),参与过一些有含金量或者与实际生产开发有关的项目,具有一定基础。同时常刷题(不像我停止于思想和口头),学习八股文,在求职过程中占据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则在于招聘企业。企业自身要发展,就要招聘有价值的人才,同时尽可能减小用人成本。加上供职、求职双方都清楚环境的现状,好企业的面试官对求职者就有更高的要求,或者至少也是”海面“+”矮子里拔高个“,毕竟坑少萝卜多,被动的的确是求职者一方。


说句题外话,从前看到老板压榨员工、看到河南胖东来优待员工的相反案例,我总是为后者感到温暖感动,也唾弃前者为”追名逐利“的资本。为什么大boss们不能像于东来一样,自己少花点钱,多多提升员工福利,这不是康米主义一直追求的吗,新闻中也常说先富带动后富,怎么老板们就这么铁石心肠、铁公鸡呢?相同的还有房地产,明明是个石头盒子,何至于做题家们掏空六个钱包也买不起呢?房子降价怎么反倒挨了铁拳呢?从下面一段话中,我大概理解,或者说不再纠结了。

一群人看懂房产和这些有什么关系解释一下,房产价值会决定一个地方的企业的用人成本,而用人成本的增加会促进企业对利润追求的增加,而优秀人才为了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又会往高额利润企业涌入进一步抬高房价。

这是个进退两难的死循环,优质企业不追求利润必然导致被淘汰,而追求利润的结果会反向抬高房价而进一步加大对利润的需求。

国家和政府需要好看的数字,房地产业正是税收大头。哪怕房地产成了烂尾房媒体也没冲它开火,反而关注的都是相比之下鸡毛蒜皮的小事,如“鸡你太美”,这确实是不能碰的”滑梯“,普通人调侃、发牢骚、躺平都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无奈做法,蚍蜉之力如何撼动大树呢?到了企业这一关,原因也相似。你无法要求客观层面上身份、地位都高于你的”企业家“或者”高官“在乎你的想法,降低自己的收入去满足你的高薪需求,这本质上也是双重标准。真正心怀天下的毕竟在少数,其中许多青史留名。


再说回来,实习最终也是要为求职服务的。追求大中厂的实习offer,是为了使自己的简历更好看,同时从经历中切实学习技能,最终提升在秋招中的竞争力,最终斩获满意的offer。当然这都是理想情况,现实有可能是,我好不容易得到了好厂的实习offer,度过了实习期,但是厂里没转正名额,但是厂里不给你转正名额,但是厂里转正的学历要求更高,但是有同样毕业的更逆天的大佬后来居上占领了前排……这些都是假想的不利情况,也许是凭空给自己增加压力,但这已经是没有经验的我想过的比较全面的导致坏情况的原因了。

而如果准备考研放弃实习,秋招中就更难获得大厂offer,只能从校招中看看情况。如果考研失败(包括分数低,分数不够复试线只能调剂到双飞一本或者垃圾211,复试被刷只能调剂……),就只能走春招,借着学校的面子,找一些要求低甚至能毕业就行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公司的期望薪资大概是13w起步。这在春招的情况下,也许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倒不至于找不到工作吃不起饭只能啃老。

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考研成功(具体院校暂且不论,至少水平不劣于本科院校),或许能暂避当前的就业寒冬,如果无心继续深潜从事科研,大概能获得三年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也许能有更明确的想法,或者为毕业求职做更好的准备。而说起研究生,前面提到18-21年是互联网就业形势最好的年份,在那段时间中选择读研以便在未来得到更高薪资工作的同学,毕业时遭遇的确是实在的就业寒冬。虽然我相信他们不至于找不到工作,但与读研之前相比,进入同样的岗位,要求也许更高,待遇却没有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提升到令曾经自己期望的境况。如今选择读研,不仅仅是想“提升学历作为踏板”,还包含了暂缓就业躲避寒冬的意愿。但三年后行情如何,以我个人的眼光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是无法给出结论的。